滨河淮外影视课程(2023第一期) - 新闻速递 - 涟水滨河外国语学校 

网站公告:

涟水滨河外国语学校欢迎您~

欢度元旦 喜迎新年

新闻速递 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资讯 > 新闻速递 > 正文

滨河淮外影视课程(2023第一期)

发布时间:2023-02-10点击次数:1043次字号: |

【影片名称】《万里归途》

 

【观影时间】211日(周六)晚1800-2030

 

【观影地点】滨河淮外报告厅

 

 

 

【影片简介】

《万里归途》是由饶晓志执导,张译、王俊凯、殷桃领衔主演的剧情片。该片根据中国外交真实撤侨事件改编,讲述了前驻地外交官宗大伟(张译饰)与外交部新人成朗(王俊凯饰)受命前往协助撤侨,任务顺利结束,却得知还有一批被困同胞,正在白婳的带领下,前往边境撤离点。情急之下,两人放弃了回家机会,逆行进入战区。赤手空拳的外交官,穿越战火和荒漠,面对反叛军的枪口,他们要带领同胞走出一条回家之路。

   “祖国”和“回家”,是《万里归途》中不断重复的两个词,也是这部电影的精神内核。回家和团圆,是所有中国人的信仰,背后是对万家灯火、岁月静好的期盼,而“祖国不会放弃任何一位同胞,我们一定带大家回家”这句话背后更是祖国的自信和底气,以及向同胞作出的庄严承诺。强大的祖国,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,祖国的和平发展让我们拥有走遍世界的信心和底气,更明白不论在任何一个地方遇到危险,祖国都有能力把我们安全带回家。

【影片评价】

《万里归途》进一步拓展了人本性表达,这亦是导演饶晓志的个人风格使然,该片没有选择像《战狼2》和《红海行动》等撤侨题材作品那样表现国家投入军队来进行“宏大性”撤侨,而是表现在国家的有力指挥下,那些具体执行撤侨任务的外交官、中资企业负责人等个体如何以勇气、信念、忠诚、智慧与能力去完成撤侨。片中相继担负起带领同胞走出危境任务的章宁、宗大伟、成朗等都是普普通通的外交官,章宁的妻子白婳也仅仅是中资公司的负责人。这种对外交官及其他撤侨者个体的表现,便是其人本性的体现。

     影片还以较重的篇幅关注了这些个体的生存状态和情感状态。影片中的撤侨者,既是某种使命与担当的符号,更是普通人。当面临撤侨的艰难时,他们也和普通人一样恐惧、痛苦、犹豫、彷徨。此外,影片还特别关注了宗大伟和白婳的个人情感状态,前者有着家庭层面的困顿,在撤侨任务与安抚妻子之间努力平衡。而白婳要隐忍失去丈夫的内心苦楚,挣扎于使命与人性之间。上述种种对个体人物生命状态和情感状态的关注,赋予了影片更为深刻的人本性表现。

 

 

中国性表达,为“新主流大片”在人本性表达之外拓展主流价值观表现的另一呈现,体现为该类影片将人类共享价值与中国传统、中国现实、中国人的精神气质进行对接,特别是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。《万里归途》的中国性的表现首先是对国家实力的表现。但该片没有像之前的同题材影片那样采用军事片的形式,而是以一种更加隐入的方式对中国的综合实力进行表现。观众在影片中看到,无论海外的时局多么混乱,只要进入中国空间一切都是那么和平安详;叛军再不可一世但不敢动中国公民,只要是中国公民,人身安全就能得到基本的保障。影片的这种处理手法,凸显了其中国性表达,也使得其主流价值观表现逃逸出了概念,变得深刻而真实。

 

 

   该片对中国性表达的另一重呈现,便是对“回家”主题的表达,这其中也蕴含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现。回家,体现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精神基因。《万里归途》表达出了这种民族基因。宗大伟们带领同胞们历经千难万苦,最终的指向便是回家,每一个人的坚定信念,最终凝聚成为“回家”的磅礴伟力。片尾处,宗大伟也终于回到了北京温馨的家里,完成了影片对“回家”的表达闭环。在对“回家”主题的具体表述过程中,影片还与世界性进行对接,如宗大伟从战争的废墟里捡回一本阿拉伯民间故事《一千零一夜》并送给了白婳的养女法提玛。在“回家”的艰辛路途中,法提玛一直在吟诵其中的“航海家辛巴达”的故事,不断地重复着这个故事中的关键词:坚持、勇敢、直面死亡等等。影片以这个故事里的这些关键词,与其艰难的“回家”之路的故事相呼应,来为其“回家”的主题赋予一种世界性,使得其中国性表达更显特色。(《文汇报》评)

(责任编辑:信息中心)